课题研究记录表(2025.9)
课题题目 |
传统节日3S文化实践体验课程研究 |
课题类别 |
太仓市规划 |
立项编号 |
N2022003 |
出席对象 |
俞霞 田鸣鸣 龚晓峰 龚雅 |
地点 |
会议室 |
时间 |
25年9月23日 |
研究主题 |
“月满中秋”主题课程的目标设定与内容架构研究 |
所要解决问题 |
(1)“月满中秋”课程的总目标与各年级/学段具体目标界定问题; (2)课程内容模块的划分与逻辑组织问题; (3)课程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认知水平的适切性问题; (4)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的一体化设计问题。 |
研究方法 |
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研讨法、实践观察法 |
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1.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搜集国内外传统节日课程文献及优秀案例,分析其目标体系与内容架构模。 2.专题研讨:组织课题组围绕“目标层次性”与“内容模块化”进行两次集中研讨,明确课程核心素养导。 3. 实践观察与反馈:结合往年中秋活动观察记录,分析学生兴趣点与认知难点。 |
获 得 的 主 要 结 论 |
“月满中秋”课程目标与内容架构核心结论。 1.课程目标, 形成“文化理解-情感认同-实践创新”三维目标体系,并细化为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具体目标。 2.内容架构 ,构建以“中秋故事汇”、“习俗体验坊”、“艺术工坊”、“家庭/社区实践”四大模块为核心的螺旋式内容体系。 3.实施关键 ,强调“做中学”,以探究性任务驱动各模块内容整合,注重家校社协同。 |
物化成果 |
《“月满中秋”传统文化实践体验课程方案(初稿)》 |

“月满中秋”传统文化实践体验课程方案(初稿)
一、课程名称
“月满中秋”传统文化实践体验课程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以“体验浸润、实践生成、文化认同”为核心理念,打破传统节日的知识灌输模式,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具身实践、合作探究与艺术表达,深度理解中秋文化的内涵,感受其情感魅力,并创造性地传承节日习俗,从而实现从“知”到“情”再到“行”的素养提升。
三、课程目标
|
|
总体目标 |
学段细化目标 |
文化理解 |
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核心传说(如嫦娥奔月)、主要习俗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
低段:能说出中秋节的时间、主要食物(月饼)、及“团圆”的寓意。 中段:能讲述1-2个中秋传说,并解释赏月、吃月饼的习俗由来。 高段:能分析中秋文化与农耕文明、家庭伦理观的关系。 |
情感认同 |
在活动中感受中秋佳节所承载的团圆、思念、感恩与祈福的美好情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归属感。 |
低段:在制作月饼等活动中感受快乐,愿意与家人分享成果。 中段:在赏月吟诗等情境中体会“月圆人圆”的温馨与“思念”之情。 高段:能通过创作表达对家人、故乡、生活的感恩与热爱。 |
实践创新 |
能够参与并完成至少一项中秋传统习俗的实践,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意表达与传播。 |
低段: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简易月饼或灯笼的制作。 中段:能策划并组织一次家庭赏月会,或创作一首中秋主题的短诗。 高段:能设计并实施一个微型的“中秋文化传播”创新项目(如制作美篇、策划班级微展览)。 |
四、课程内容与活动架构(四大模块)
模块一:中秋故事汇(文化认知与情感启蒙)
1.核心内容:中秋节的由来;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与月亮相关的经典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
2.主要活动:
①主题阅读:共读中秋绘本、神话故事。
②诗词雅集:举办班级中秋诗会,配乐朗诵、诗词赏析。
③“故事小剧场”:分组编排和表演一个中秋传说。
模块二:习俗体验坊(传统技艺与习俗实践)
1.核心内容:月饼的制作工艺与寓意;赏月、燃灯(灯笼)的习俗;各地中秋特色习俗。
2.主要活动:
①巧手做月饼:邀请家长志愿者或点心师傅,指导学生制作冰皮月饼或苏式月饼。
②创意灯笼秀:利用环保材料,设计并制作独具特色的中秋灯笼,并举行灯笼展或游园会。
③“百家俗”探究:学生分组调查并介绍一个家乡或国内其他地区的中秋特色习俗。
模块三:艺术工坊(审美表达与创意抒发)
1.核心内容:以中秋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手工、音乐等艺术形式。
2.主要活动:
①“月是故乡明”书画赛:创作与中秋、月亮相关的绘画或书法作品。
②“团圆”主题剪纸:学习剪纸技巧,剪出月亮、玉兔、团圆等图案。
③中秋韵律:学唱与月亮、中秋相关的歌曲(如《爷爷为我打月饼》)。
模块四:家庭/社区实践(情感升华与社会延伸)
核心内容:将校内所学所感延伸至家庭与社区,践行团圆、感恩、分享的精神。
主要活动:
①“我家团圆夜”策划:学生为家庭中秋夜设计一份活动方案(如菜单、游戏、赏月安排)。
②感恩行动:制作中秋感恩卡,向家人、老师、朋友表达感谢与祝福。
③社区小使者:将自制的手工月饼、灯笼或书画作品赠送给社区孤寡老人或邻居,分享节日快乐。
五、课程实施建议
1.课时安排:建议在农历八月集中2-3周完成,总计约6-8课时,可根据学段调整。
2.实施路径:采用“校内主导、家校协同、社区联动”的模式。核心认知与技能在校内完成,部分实践与体验活动可布置为家庭任务,并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展示与分享。
3.教学策略:强调任务驱动与合作探究。以“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在各模块活动中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协作分享。
六、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意表现及情感态度的变化。
2.评价方式:
①成果展示:月饼、灯笼、书画作品、表演视频等。
②“中秋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的活动照片、实践记录、反思日记、作品等。
③观察记录:教师、家长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记录与评价。
④多元主体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反馈等多种方式。
“月满中秋”传统文化实践体验课程学习评价量表
使用说明:
1.本量表适用于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
2.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及家长,实现多元评价。
3.教师使用指南:请根据学生在课程各项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成果作品及日常表现,在相应等级下打“√”。
4.评价等级:
优秀(A):表现突出,远超该学段预期目标,具有创造性。
良好(B):表现良好,完全达到并部分超越该学段预期目标。
合格(C):表现尚可,基本达到该学段预期目标。
待改进(D):表现有待加强,未能完全达到该学段预期目标。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日期: ________________
评价维度 |
核心观察点 |
低段 (1-2年级) |
评价等级 |
文化理解 (权重:30%) |
1.知识掌握 了解中秋节的传说、习俗与象征意义。 |
能说出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寓意“团圆”。 |
ABCD |
2. 多元认知关注并了解中秋文化的多样性。 |
知道月饼有不同的口味。 |
ABCD |
情感认同 (权重:30%) |
3. 参与投入 在活动中表现出兴趣与积极性。 |
乐于参与制作、品尝等活动,情绪愉悦。 |
ABCD |
4. 情感体验与表达 感受并表达团圆、感恩、思念等美好情感。 |
愿意与家人、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快乐。 |
ABCD |
实践创新 (权重:40%) |
5. 技能运用 掌握至少一项与中秋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制作、表演、创作)。 |
能在协助下完成简易月饼或灯笼的制作。 |
ABCD |
6. 合作与沟通 在小组活动中能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
在小组中能听从安排,完成自己的简单任务。 |
ABCD |
7. 创意表达 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能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表达。 |
作品(灯笼、绘画)色彩、形状有个人想法。 |
ABCD |
8. 拓展与践行 将课程所学延伸至家庭与社区,践行文化精神。 |
能将作品(如贺卡)带回家送给家人。 |
ABCD |
综合评价 |
闪光点(突出表现): 成长建议(未来努力方向): 总评等级: ____________________ |
“月满中秋”传统文化实践体验课程学习评价量表
使用说明:
1.本量表适用于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
2.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及家长,实现多元评价。
3.教师使用指南:请根据学生在课程各项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成果作品及日常表现,在相应等级下打“√”。
4.评价等级:
优秀(A):表现突出,远超该学段预期目标,具有创造性。
良好(B):表现良好,完全达到并部分超越该学段预期目标。
合格(C):表现尚可,基本达到该学段预期目标。
待改进(D):表现有待加强,未能完全达到该学段预期目标。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日期: ________________
评价维度 |
核心观察点 |
中段 (3-4年级) |
评价等级 |
文化理解 (权重:30%) |
1.知识掌握 了解中秋节的传说、习俗与象征意义。 |
能清晰讲述1-2个中秋传说,并解释1-2个主要习俗的由来 |
ABCD |
2. 多元认知关注并了解中秋文化的多样性。 |
能通过调查,说出至少一种其他地方的中秋习俗 |
ABCD |
情感认同 (权重:30%) |
3. 参与投入 在活动中表现出兴趣与积极性。 |
能主动投入诗会、探究等活动,并享受过程 |
ABCD |
4. 情感体验与表达 感受并表达团圆、感恩、思念等美好情感。 |
能在赏月、吟诗等情境中,用语言或文字初步表达自己的感受 |
ABCD |
实践创新 (权重:40%) |
5. 技能运用 掌握至少一项与中秋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制作、表演、创作)。 |
能独立或合作完成月饼/灯笼制作,作品完整美观 |
ABCD |
6. 合作与沟通 在小组活动中能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
能在小组中有效沟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配合他人完成分工 |
ABCD |
7. 创意表达 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能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表达。 |
能在既定形式(如诗歌、灯笼) 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元素 |
ABCD |
8. 拓展与践行 将课程所学延伸至家庭与社区,践行文化精神。 |
能策划并参与家庭中秋活动,或向家人介绍所学知识 |
ABCD |
综合评价 |
闪光点(突出表现): 成长建议(未来努力方向): 总评等级: ____________________ |
“月满中秋”传统文化实践体验课程学习评价量表
使用说明:
1.本量表适用于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
2.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及家长,实现多元评价。
3.教师使用指南:请根据学生在课程各项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成果作品及日常表现,在相应等级下打“√”。
4.评价等级:
优秀(A):表现突出,远超该学段预期目标,具有创造性。
良好(B):表现良好,完全达到并部分超越该学段预期目标。
合格(C):表现尚可,基本达到该学段预期目标。
待改进(D):表现有待加强,未能完全达到该学段预期目标。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日期: ________________
评价维度 |
核心观察点 |
高段 (5-6年级) |
评价等级 |
文化理解 (权重:30%) |
1.知识掌握 了解中秋节的传说、习俗与象征意义。 |
能系统阐述中秋节的起源、文化内涵及其与中华传统伦理 (如家庭观)的 关联。 |
ABCD |
2. 多元认知关注并了解中秋文化的多样性。 |
能比较不同地区或民族中秋习俗的异同,并理解其文化背景 |
ABCD |
情感认同 (权重:30%) |
3. 参与投入 在活动中表现出兴趣与积极性。 |
能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积极组织或深度参与活动策划与执行 |
ABCD |
4. 情感体验与表达 感受并表达团圆、感恩、思念等美好情感。 |
能通过创作(如文章、艺术作品) 或行动,真挚、有创意地表达对家人 生活的感恩与热爱。 |
ABCD |
实践创新 (权重:40%) |
5. 技能运用 掌握至少一项与中秋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制作、表演、创作)。 |
能熟练完成一项传统技艺实践,或掌握一项艺术表现技能(如书法、剪 纸) |
ABCD |
6. 合作与沟通 在小组活动中能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
能主动承担小组责任,协调组内关系,有效推动任务完成 |
ABCD |
7. 创意表达 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能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表达。 |
能对传统习俗或表现形式提出有见地的改进建议,或进行全新的创意设计与表达 |
ABCD |
8. 拓展与践行 将课程所学延伸至家庭与社区,践行文化精神。 |
能主动在社区中分享中秋文化 (如讲解、展示) 或发起/参与有意义的 公益实践。 |
ABCD |
综合评价 |
闪光点(突出表现): 成长建议(未来努力方向): 总评等级: 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