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小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教科室工作总结
本学期,教科室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本着教科研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紧张、有序、扎实、高效地开展教科研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下面就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校本培训为平台,浓厚学校科研氛围
校本培训工作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培训,为了切实开展工作,本学期教科室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组织教师平时的自学、教研组定期开展的学习活动、课题组组织的学习活动、青年教师扬帆读书活动,外派教师参加各类科研活动等。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开阔教育视野,促进专业发展。
1. 加强理论学习,强化科研意识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学习是工作的先决条件,与时俱进是学习化时代的本质要求,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教科室积极促进教师读书活动深入开展,以“读书、学习、写作”等形式,引导教师做好阅读专业类报刊、杂志、专著等,向教师推荐优秀教育理论刊物《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教育》、《上海教育科研》、《苏州教育》等,定期下发到各个办公室,推荐给各个教研组,以方便老师们的学习。本学期要求每人读完《师能》,以此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
2.专家引领,提携成长
专家引领是我校校本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专家引领,我校教师开始主动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进行有效地自我反思,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学校多次邀请专家送课讲座,邀请名师送课讲座,2023.3特级教师张忠艳名师团队,2023.4特级教师刘昕名师团队,2023.5特级教师李新名师团队,2023.6教研员潘志琴名师团队,2023.9副教授华红艳名师团队,2023.10教研员马素红名师团队,2023.11特级教师胡修喜名师团队等。2023.4昆山培本实验小学讲座研讨、示范课、校园文化观摩。2023.10张家港梁丰小学讲座研讨、示范课、校园文化观摩。
二、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扎实开展教育研究,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是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特点,也是教科室工作的主要抓手。
(一)做好日常教科研工作
1.做好本学期的各种科研信息的采集、整理、转达工作。及时召开各种科研会议,布置具体工作,及时上报各类教科研数据。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活动和教科研研讨活动。本学期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以及“读书与征文”活动。本学期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县级获奖。多名老师在市级教科研活动中上公开课。
3.做好优秀论文的推荐工作。积极推荐优秀论文给各类杂志,推广教师们的科研成果。
(二)做好学校课题研究工作
学校课题研究过程对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学校开展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群体的科研氛围,能调动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师在不断学习研究反思总结的过程中,使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得以提高。
目前学校有苏州市规划课题《多级实践基地为依托的“田园STEAM”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和太仓市级课题《传统节日“3S”文化实践体验课程开发研究》课题两个
1.推进课题研究进程
近期主要完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工作。理论层面做好“田园STEAM”校本化理解、跨学科深度融合的项目化实施策略研究。做好传统节日3S文化课程项目化研究,实践层面重点完成了一下任务。
①完善校内课程基地建设,教科室协同总务处进一步完善建设“九小生态园”,科技大棚,每周四定期开放,组织学生参观体验。种植园规划种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特点及蔬菜的生长特点安排种植任务和观察要点。
②“月满中秋”“九九重阳”主题课程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和美食工作坊的完成课程研发实践任务
③继承上学期课程研发思路,完善课程结构框架。以校内两大课程基地场馆为出发点,组织课程研发成员,梳理学科教学内容当中与校内实践基地有关联性的资源信息,尝试建立跨年级,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课程结构序列。体现课程结构的层次性、序列性,体现“跨学科、项目化”的课程特点。发挥场馆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科教学的深化、拓展,推进学科内、学科间、跨学科田园steam课程的深度开发。
在新的学期里,教科室将继续发挥“科研先导”的作用,积极与其它科室的合作,进一步培养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老师的科研素养,扩大课题研究的成果,在课题研究的内涵上下工夫,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