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宣传大使》项目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给我这次与大家分享的机会。我今天分享的案例是《重阳节宣传大使》。
一、项目初心
我先来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来做。其实这参加培训之前,我们已经在龚晓峰副校长的带领下已经开始了尝试用项目的理念来做传统节日的系列课程。我们也阅读了夏雪梅教授的相关书籍,试图用项目化学习这样新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节日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崇尚洋节,达到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民族自豪感。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们已经尝试做过《喜闹元宵》《寄思清明》《浓情端午》《月满中秋》等,但由于缺乏理论支撑,每次课程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反思后,却发现学生空有参与的热情,缺少学习的收获。
新的尝试
参与了项目化学习后,我们开始思考,我们是哪些环节出来问题呢?首先,我们缺少了对课程的核心驱动问题的思考。其次,缺少对课程的整体架构,不清楚最终要做成怎样的成果。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过程性的评价和反思,才导致学生空有参与的热情和鲜少的学习收获。
由于秋学期的开学,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就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基于这样的契机,我们选择《重阳节宣传大使》继续开始我们的项目化学习之路。
因此,我们提出“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代言人,我们如何让更多人了解重阳节?”这样的驱动问题。
三、过程介绍
一个项目的开始,入项是关键。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公益广告,让学生来猜猜这是什么节日的公益广告?广告的画面有趣,很快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不失时机的提出如果让你来做重阳节的代言人,给重阳节拍摄一段宣传广告,你会怎样拍呢?
基于之前传统节日系列课程,学生开始了头脑风暴,大家商量确定了三个方向:重阳节诗词代言人、重阳节美食代言人和重阳节民俗代言人。可以说,我们这一个大的项目又分成了三个小的项目。
为了完成作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了三个项目组,成立了自己的团队,并围绕着自己最终的成果进行了倒推,最终完成了分工。
四、成果展示
我们说一个产品的诞生,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技术问题和时间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最终的成果展现只是个初代产品,期待今年对产品升级改造,完成2.0作品。
诗词代言组:孩子们最终完成了一本诗集,并在重阳节退休教师返校时朗诵了一些诗篇。
反思:(1)诗集中只是收录了一些诗歌,缺少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缺少对诗歌现代文的翻译。
(2)如果能请广告公司对诗集进行打印包装及装订,可能会更好。
美食推介组:孩子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节日美食制作成PPT,并在班级里进行了介绍推介。
反思:(1)小组个别成员参与不够,成为看客。
推介时,推介人比较紧张,不够大方。
重阳糕制作:学生通过学习制作方法完成了重阳糕的制作,并编辑了视频制作。把自己制作的重阳糕亲手送给家长的老人。其中黄子妍同学更是把重阳糕带到了校区里,给跳广场舞的老人们送去了节日的祝福。
反思:1.邀请会制作重阳糕的居民阿姨在讲解方面遇到了困难,教师也许可以先自己学习,再教给学生,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场地设备限制,最终仅一组同学完成了蒸糕。
学习效果
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浓厚。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期待这样的课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曾经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能不能加入美食推介组,因为我是个吃货......”这个孩子平时很调皮,谁也不要他加入自己的团队。我记得当时是这样回答的:“可以呀,但需要你自己与组长沟通,把你的特长亮出来,让他们接纳你。”(结果如何)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而不是跟着老师的指令去学习,而是主动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怎么做,我需要哪些帮助。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来视频制作有难度,让我去邀请信息技术老师来教他们制作视频。甚至还有些同学自己根据百度,学习PPT的制作。
以终为始
要说项目化课程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首先是以学生的需要选择授课内容。其次是以成果为导向,以团队为单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团队的合作过程。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项目化学习似乎很难,但是我们可以每次多做一点点,完成后你会觉得也不过如此,我还可以更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