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
研究课说明
1.研究主题:传统节日文化课程之“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主题课程案例研究
2.需解决的问题:
(1)通过重阳主题课程的实践研究,形成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系列的实践模式,积累课程资源,为后续课程迭代优化做好准备。
(2)通过重阳主题课程的实践研究,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课程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3.本节课设计意图: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将至,通过课程实践,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重阳习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信。
4.理论、理念说明:
依据跨学科课程理论,借鉴夏雪梅博士的专著《pbl项目化学习》一书中对融合课程结构的解读,结合学生实际,围绕“重阳节传统节日”主题,以“传承和弘扬重阳传统节日文化”为核心驱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调查研究重阳节的“孝文化、诗词文化、美食文化”等内容,提升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中期汇报,交流展示,提升学生表现能力,通过劳技教学,指导学生动手学习蒸重阳糕,提升学生劳动实践技能。重点围绕“孝”和“糕”这两个传统节日文化符号,通过教师引导讲解,丰富拓展节日课程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认识,探索传统节日课程的实践操作模式。
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一、讲“孝”故事学习孝文化
1.从“孝”古文字入手,了解孝文化
“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者,养也。“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讲古代关于“孝”的故事
陆绩怀橘
汉文帝孝母
黄香温席
(设计意图: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现在学生可谓是家里的宝贝,对待长辈缺少孝敬之心,很多时候,长辈为自己服务都认为是理所应该的。正值重阳节,以此契机,让学生收集孝故事,从故事中习得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孝”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
诵重阳古诗了解古代习俗。
收集整理关于重阳的古诗词(学生收集整理成《重阳诗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采桑子 重阳》
《重阳席上赋白菊》
2.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
(1)理解诗意
(2)了解诗人
(3)感悟诗情
(4)了解习俗(学生收集资料制作PPT并讲解)
登高、赏菊、团圆、佩茱萸
(设计意图:重阳,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文人墨客在这一天除了遥寄家乡亲人外,还会三五邀约登高赏菊饮酒作诗。从众多关于重阳的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重阳的习俗。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词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诵读古诗,学习古诗,从古诗入手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做重阳糕了解重阳美食
学蒸重阳糕
邀请师傅指导动手学蒸重阳糕
制作蒸重阳糕教程
尝试亲子蒸重阳糕
(设计意图:劳动教育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重阳糕,作为重阳节的一个文化符号必不可少。让学生亲手实践,感受重阳文化,体验劳动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学会爱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
重阳美食推介会(学生收集资料制作PPT并讲解)
重阳糕
菊花酒
螃蟹
羊肉面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信息搜集能力,从网络海量的信息中提取所需信息并整理分享给大家是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关键能力。学生搜集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需要教师进行适时教学指导和提炼总结,将学生外在的发现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四、中国数字的秘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有很多与“数字”有关的文化哦,希望大家课后能够查阅资料,研究研究。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基础数字,在传统文化中都有各自的文化内涵。
一,万物开始。《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阴阳,也有对称之意,成双成对,和谐美满。
三,万物生于三,三多,也可表示圆满,事不过三。
四,二的倍数,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四时,地有四方。
五,五行,古代用以概括自然和社会现象:五岳、五谷、五味、五福等等。
六,三的倍数,古人认为很美好的数字,表示顺利、平安、兴盛,六六大顺。
七,古代神秘数字,天有七星,人有七情、七窍,虹有七色,声有七音;七夕即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七与丧葬习俗有关,古代从人死之日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直到七七四十九天。
八,字义上是分别、分离之意,古代有八方、八卦、八仙的说法。
九,至阳之数,表示多、大、高、久,古代帝王都喜欢使用,象征皇权至高无上。民间多用于祝寿、祝福。九的倍数,十八、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等,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特殊的含义。
十,中国人追求完美观念的反映,象征着圆满、美好。